今年二月開賣的小額終老保險迄今已賣出十一萬張、保費逾十二億元,為什麼能賣這麼好?你需要買嗎?
在國內,一般終身壽險的保險年齡大多限定在六十五歲之前,超過六十五歲還能投保的終身壽險保單不是沒有,但多設計為利變、還本、增額型,必須躉繳(一次繳清)或僅能選擇二年繳清,對保戶而言,負擔沉重。
以一張利變型終身壽險為例,八十五歲男性投保,最低投保額度限三十萬元,躉繳就需要一次掏腰包二十六萬元。
去年,金管會頒布「小額終老保險商品相關規範」,鼓勵保險業者開發「小額終老保險」,投保年齡可達八十四歲、保障最高三十萬元,保費較市售其他一般終身壽險便宜約二到三成,且原則上免體檢,以最高投保年齡八十四歲男性為例,繳費六年期,年繳保費僅約五萬元。
小額終老保險特色就在於承保年齡放寬,保費相較便宜、核保較寬鬆,主要是金管會為因應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趨勢,鼓勵業界開發符合高齡者需求的保險商品及服務。
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,這張保單適合「買不起高保額,但又想有基本壽險保障的『近貧族』。」
金管會因應高齡化社會鼓吹的保險商品,還包括團體年金保險、實物給付型保險、健康型外溢保單,但是這三個險種的業績相加都還不如小額終老保險。
保費低、核保寬鬆 開賣4個月熱銷11萬張
從今年二月壽險公司上市第一張小額終老保險算起,四個多月以來,銷量已衝破十一萬張、保費逾十二億元,投保件數快速成長。
新光人壽外務企劃部經理王國榮說,願意投保的人主要是因保費較便宜、核保沒那麼嚴格等理由,尤其以屆退、甫退休族群投保人數占大宗。
但要注意的是,「原則上免體檢」代表被保險人還是要詳填告知事項,且在核保需要下,保險公司仍得要求抽檢或體檢。
令人好奇的是,金管會規定小額終老保險附加費用不得高於一○%,因此業務員透過這張保單能賺取的佣金實在不高,且保險公司還要承受高齡族群投保風險,為什麼保險公司願意推銷這張保單?
原因在於,金管會也有提出適當的誘因:將小額終老保險保費收入納入「人身保險及財產保險安定基金計提標準」核算範圍,也就是,業者銷售愈多小額終老保險,提撥率有機會調降,降低業者成本,而若招攬到愈多五十五歲以上投保小額終老保險,更可能給予公開表揚。
保險安定基金:產壽險業者分別提撥資金作為保險安定基金,以因應有保險公司業務或財務困難而須支付要保人、被保人及受益人債務的基本權益。
「這也是打響公司形象的活廣告。」郝充仁表示,小額終老保險類似微型保險的概念,微型保險是政府鼓勵業者開發保費便宜的定期壽險,專承作給經濟弱勢者或特定身分者,不少保險公司與社福單位合作直接替弱勢族群買單,做做公益,落實社會企業責任。小額終老保險也有類似的功能,響應「高齡化社會應變」政策,獲得美名。
但是若選繳費二十年,每年也要繳個約萬元不等,二十年後也繳了總共近三十萬元,對於「近貧族」來說值得嗎?「但你想想,」郝充仁說,「或許保了第五年就不幸出事,等於是五萬餘元買到了三十萬元的保障。」
誠然,小額終老保險槓桿效應不大,郝充仁說,它就是一個簡單社會安全網,保障民眾處理簡單喪葬儀式的費用,因此才說像是微型保險。
僅解決喪葬費用 難支應長壽生活開銷
盛亞顧問總經理曾鈐輿卻認為,主管機關的原意是要解決高齡化、少子化的問題,然而所謂的高齡化等問題重點在於長壽風險,活愈久、生活收入愈不充足,「退休的隱憂是醫療、生活支出,而小額終老保險僅能提供身後喪葬費用,明顯沒有解決問題。」
加上隨著年金改革、社會保險的給付縮水,民眾退休後的財務缺口愈大,保險要能補足這方面缺口,才能解套高齡化社會的問題。
曾鈐輿表示,「如果我是業務員,我會去推銷的是長照險、殘扶險、重大疾病險、年金險等,這可能才是銀髮族迫切需要的保險。」
對於年輕人、青壯年,曾鈐輿更是不建議購買這張保單,年輕人正處在責任壓力最大的時刻,可能需要承擔房貸、小孩奶粉錢、教育費,可能要奉養父母,三十萬元猶如杯水車薪。
究竟需要多少保障才夠,視每個人的背景及需求而定,一般以年收入的五到十倍來算,曾鈐輿直言,「我認為,一個人至少要三至五百萬元壽險保額。」
因此,對於一般非近貧族、非銀髮族群,若你受到業務員的推銷,可以想想,需要這筆三十萬元的喪葬費用嗎?還是把保費省下來,用於更有槓桿效用的保險商品,或理財投資累積更多財富,可能會比買這張保單來得更有價值。
▲點圖放大